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的規劃之年,我國即將開啟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十五五”規劃,不僅是宏觀戰略層麵的關鍵部署,也為食品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民以食為天”,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大棋局中,食品產業不僅關乎民生保障,更關乎國家戰略安全、消費結構升級和產業體係優化。立足“十五五”規劃,我國食品行業正以國家戰略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廣泛深入地察民情、聽民聲、匯民智,凝聚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合力,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指示精神,找準自身定位,主動融入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大局之中。 梳理分析過去,吸納多方見解,才能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更好地展望未來。自本期起,本報特別推出“建言‘十五五’ 食業訪談”欄目,匯聚我國食品科技界和產業界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對行業發展的思考和展望,共繪我國食品產業未來發展新藍圖。
近年來,在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過程中,在大食物觀的指引下,以新質蛋白、木本油料等為代表的食品主要原料和新型維生素、功能糖等為代表的食品配科不斷湧現,在挖掘資源、精準營養、綠色低碳等方麵,展現了未來食品產業的無限可能,為我國食品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開辟了一條全新賽道。未來食品產業作為我國食品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直接關係到人民生活質量水平,也將在消費產業和地方經濟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未來食品產業涵蓋哪些領域,近年來發展狀況如何,麵臨哪些難題,未來又將如何發展?近日,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未來食品科學中心教授陳堅。在他的講述中,一幅未來食品產業發展的藍圖徐徐展開。 “未來食品產業處於一個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其內涵也隨之不斷變化。”陳堅表示,可以明確的是,未來食品,其屬性是未來生產方法和生活方式改變的代表性物質,主要是指利用新原料、新技術、新體係及新業態,解決當前麵臨的食物供給和質量、食品安全和營養等問題,同時應對未來麵臨的挑戰。這不僅能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更能推動食品產業可持續發展。 “加強生物製造,推動未來食品產業的發展,是落實健康中國戰略、踐行大食物觀的重要舉措。”陳堅指出,我國政府對生物製造的高度重視和消費者對未來食品的潛在消費需求,推動未來食品產業快速發展。生物製造作為未來製造業的關鍵力量,具備資源節約、低碳環保、生產效率高等優勢,能突破傳統生產方法的限製,具備解決傳統食品製造問題的工業基礎與技術特質,對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落實大食物觀意義重大。 陳堅認為,發展未來食品的意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傳統食品生產方式的可持續性替代,如與傳統養殖方式不同,通過工業化車間的生產模式,製造肉、蛋、奶、油等食品。其中,新質蛋白等正是未來食品在這方麵的重要代表。新質蛋白主要包括動物細胞蛋白、植物蛋白、微生物蛋白、藻類蛋白等。通過推動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新質蛋白類產品有望部分替代或補充人們餐桌上的傳統肉蛋奶產品。借助新質蛋白生產技術體係和健全食品產業加工體係穩定高效地生產出新質蛋白,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傳統動物蛋白生產所麵臨的諸多問題。二是滿足人們生活更高需求,主要是製造出品質更高或功能性更好的甜味劑/功能糖、維生素、氨基酸、功能營養品、酶製劑等。例如,利用AlphaFold等蛋白質結構設計與預測工具,可以獲得性能更加優異的甜蛋白。一勺甜蛋白的甜度相當於16公斤蔗糖,並且甜感可以不斷提升,達到蔗糖的水平。又如,維生素B12、維生素B6、維生素E等都可以通過基因工程微生物實現可持續高效生產。 陳堅表示,近年來,國家政策不斷加碼,推動未來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製,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中提出,發展合成生物學技術,探索研發“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實現食品工業迭代升級,降低傳統養殖業帶來的環境資源壓力。《“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規劃》中也提出,研究細胞培養肉、合成蛋奶油、功能重組蛋白等營養型食品的培養和製造技術,推進農產品資源梯次高值利用、組分互作與品質調控、食品新資源挖掘、食品大數據、食品組學、功能性食品、分子食品創製、食品危害物監測與評估等技術創新。 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推動下,我國未來食品產業快速發展,科研成果加快落地。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公示“生物製造標誌性產品名單(第一批)”,國內多家企業推出的酵母蛋白、絲狀真菌蛋白、母乳低聚糖等產品入選;今年5月,國投集團聯合江蘇省無錫市人民政府、江南大學共同設立新質蛋白中心,作為新質蛋白領域的技術策源平台、產業培育平台、生態協同平台和人才引育平台,聚焦新質蛋白研發和產業化瓶頸,打造以合成生物科技創新促進生物製造產業發展的示範基地,加速各類新質蛋白產品開發和成本優化;今年1月,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新蛋白食品科技創新基地啟用,該基地主要圍繞生物製造前沿技術方向,重點在細胞工程、合成生物學等領域,開展變革性、顛覆性、突破性技術研究,推進技術的工程化應用。 隨著我國在以新質蛋白等為代表的未來食品領域的持續創新,其國際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例如,國外媒體在2024年5月刊登的關於全球新質(替代)蛋白專利價值的評估報道中提到,按照國別,美國第一,中國第四;按機構排名,中國的江南大學位列第八。另有國外媒體指出,中國已在未來食品(特別是替代蛋白肉)產業開展相關戰略布局並組織科研攻關項目,正在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領導者。 我國未來食品產業方興未艾,但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麵臨多重挑戰。陳堅分析認為,當前我國未來食品產業亟須應對以下幾方麵的重大挑戰: 一是食品資源的挖掘和創製。值得一提的是,第27屆中國科協年會發布了2025重大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和產業技術問題,“大宗食品原料及高值配料的生物製造技術”位列其中,“鎖定”了食品科技前沿領域的核心賽道,為科學研究樹立了“風向標”。 “提煉出的這些科學問題,是亟待解決的科技界和產業界麵臨的重大問題——這樣的目標引導,可以引起多方關注,聯合進行攻關,通過若幹年的努力逐步破解,真正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陳堅指出,食品科技領域的這一重大科學問題的主要內容包括傳統食品原料與功能配料的生產方式在環境友好、資源節約、健康效應、供給保障等方麵已難以滿足人民需求,可持續性麵臨挑戰,必須采用變革性方式,拓展食品原料與功能配料的獲取途徑。 二是食品感知科學和技術。當前許多食品美味但不健康,如何打破美味與健康的對立,這就要求科技界和產業界要對食品中的諸多風味物質,要從了解,到把控、優化,再到創製。“食品產業不僅能滿足新需求,還可以創造新需求。”陳堅如是認為。 三是精準營養和調控。未來食品需適應個體差異,滿足不同群體和個人的精準營養供給需求,通過研發定製化食品,實現個性化調控和營養全程管控。例如,通過營養和風味配料的細胞工廠創製,可設計、合成及優化微生物“智能”細胞工廠,實現營養和風味配料的定向、高效、精準製造。陳堅認為,產業鏈前端的食品原料越來越“大”,才能實現低成本;後端的食品則會越做越“小”,以滿足不同人群對食品的個性化需求。 “未來食品技術是食品領域最為重要的新質生產力之一,融合了食品技術、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等多重技術。未來食品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要依托這些高新技術來實現。”陳堅說。 他指出,在未來食品產業的發展中,生物製造、人工智能將扮演重要角色。這也與今年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國際食品科技聯盟共同發布的“聚焦生物製造 擁抱人工智能——全球食品產業未來發展熱點”相吻合。 陳堅預判,麵對未來食品科技創新發展所麵臨的新挑戰和新需求,未來食品產業發展主要圍繞以下五大戰略方向展開,即資源挖掘、食品感知、精準營養、智能製造和智慧監管,同時聚焦“人工智能+食品”“生物技術+食品”兩大交叉融合的關注重點,突破食品主料生物合成、食品製造全過程資源高值轉化、食品營養素精準傳遞與全程管控、營養和風味配料的細胞工廠創製、高仿生智能感知技術與裝備等關鍵技術,形成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食品高科技技術,提升我國在世界食品科技領域的話語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