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春日周末,北京合生匯商場首層奢侈品店門可羅雀,SA 對著空蕩的展櫃發呆;負二層卻人聲鼎沸,奶茶檔口與折扣超市前排起長隊,年輕客流如潮水般湧向下沉空間。這種地上地下的冰火兩重天,正成為全國 5200 座購物中心的真實寫照 當首層空置率連續三年突破 12%,地下樓層出租率卻逆勢衝高至 92%,一場始於地心的商業革命,正悄然改寫中國商業地產的生存法則。
站在上海環球港 4 樓的中庭,望著曾經的耐克旗艦店變成圍擋中的 霸王茶姬全球概念店,資深商業地產顧問陳凱的語氣裏滿是唏噓。他記得2018 年這裏的黃金鋪位租金高達 28 元 /㎡/ 天,如今同麵積商鋪租金腰斬仍難尋租客。
電商平台用價格屠刀拆解了線下零售的價值體係。天貓美妝的直播帶貨讓專櫃化妝品失去價格優勢,2024 年雙十一預售數據顯示,雅詩蘭黛小棕瓶線%;得物 APP 的 鑒別 + 直發 模式,讓運動鞋服的線 年耐克中國區線%;就連曾經堅挺的數碼產品,也在拚多多百億補貼麵前不堪一擊,蘋果直營店的到店客流三年萎縮 65%。
娛樂業態的式微更令人歎息。北京 UME 影城雙井店的放映廳裏,正在重映 2019 年的《流浪地球》,經理王強坦言:春節檔新片上映首周,上座率還不到疫情前的 40%。 當手機遊戲、VR 體驗館、劇本殺店分流了年輕客群,當 IMAX 銀幕的震撼敵不過家用 85 寸 OLED 電視的便捷,曾經作為商場客流引擎的娛樂層,如今隻剩下夾娃娃機和卡丁車館在苦撐。 商業地產的黃金比例正在重構。2010 年購物中心 購物:餐飲:娛樂 = 5:2:3 的經典公式,在 2024 年演變為 1:1:1 的均衡狀態。 深圳萬象天地的調研顯示,除奢侈品皮具箱包類目外,92% 的標準化零售商品線%,消費者用腳投票的結果,是首層商鋪從 品牌必爭之地 淪為 租金堰塞湖。
當電梯指示燈從 1F 跳轉到 B1,感官體驗的切換如同穿越結界。這裏沒有挑高 10 米的玻璃穹頂,沒有造價百萬的藝術裝置,但密集的店招、蒸騰的熱氣、鼎沸的人聲,構成了獨特的商業生態。 租金邏輯重塑商業形態。麵積 30㎡的茉酸奶檔口,月租金 1.2 萬元,僅為同商場 3 樓餐飲鋪位的 1/3。這種 小麵積、低租金、高翻台 的模型,讓連鎖品牌得以快速複製 —— 霸王茶姬 2024 年新增的 800 家門店中,67% 位於購物中心地下層;誇父炸串的單店模型壓縮至 15㎡,日營業額卻能突破 2 萬元。
盒馬 NB 的折扣超市更是深諳此道,用臨期食品 + 自有品牌組合,在 B2 層創造出 2.3 萬元 /㎡/ 月的坪效奇跡。 地鐵經濟激活流量密碼。作為城市交通樞紐的購物中心,B1 層往往直接連通地鐵站,形成 出站即消費 的閉環。上海世紀匯廣場的數據顯示,通過地鐵通道進入商場的客流占比達 68%,其中 72% 的消費者會在 B1 層完成首次消費 ——無論是 711 的飯團,還是瑞幸的生椰拿鐵,這種 即時滿足型消費 精準捕捉了都市人的碎片化需求。 廣州天河城的調研更顯示,地下餐飲客群的到店頻次達 4.2 次 / 月,是地上零售客群的 3.5 倍。
地下餐飲的後廚裏,預製菜正在創造商業奇跡。麥當勞的 B1 得來速餐廳,通過中央廚房配送的半成品,將出餐時間壓縮至 3 分鍾;老鄉雞的地下檔口,標準化料理包讓 50㎡的門店能供應 20 種菜品;就連看似現烤的墨茉點心局,也有 60% 的產品來自中央工廠的預烤麵團。 這種 去廚師化 的操作,讓門店人力成本下降 40%,翻台率提升至 12 次 / 天,在租金與效率的雙重優化下,地下餐飲的毛利率普遍比樓上正餐高 15 個百分點。
在南京新街口金鷹商場,24 歲的白領李薇正在演繹著典型的 商場 NPC 動線:先在名創優品捏完所有毛絨玩偶,在泡泡瑪特抽完盲盒,然後到霸王茶姬買杯奶茶,最後在負一層的食其家解決晚餐,全程 3 小時消費 217 元,卻沒有走進任何一家服裝門店。 體驗經濟退化為 任務打卡。曾經的購物體驗,變成了社交平台的素材采集:在 KKV 的彩虹牆前拍照,在調色師試用三支口紅,在泡泡瑪特拆盲盒的過程拍成視頻 ——大眾點評的數據顯示,95 後消費者在非餐飲門店的平均停留時間僅 8 分鍾,其中 6 分鍾用於拍照分享。 這種 體驗通脹 的結果,是實體零售淪為 線下展廳,而真正的消費決策早已在手機屏幕前完成。
消費者的錢包正在經曆 地心引力 般的下沉:願意為一杯 28 元的奶茶排隊,卻對 500 元的襯衫猶豫不決;可以接受 30 元 / 份的炸串,卻覺得 200 元的劇本殺太貴。 美團的數據顯示,2024 年商場餐飲的客單價集中在 50-80 元區間,這個價格帶的訂單量占比達 63%,而樓上正餐的客單價普遍在 150 元以上,訂單量同比下滑 27%。 消費者用行動證明:當購物需求被線上滿足,線下消費的核心便回歸到 及時性、必要性、性價比 的本質。 商業地產的價值錨點正在轉移。曾經代表城市商業高度的首層,如今變成奢侈品品牌的 形象櫥窗,而真正創造現金流的,是地下層的 民生經濟。 深圳海岸城的財務報表顯示,B1、B2 層的租金貢獻度達 45%,而首層奢侈品門店的租金占比僅 22%——這種 倒掛 現象,標誌著購物中心從 品牌展示場 向 生活服務區 的蛻變。 站在重慶時代天街的觀景平台,望著腳下如蜂巢般密集的地下商業空間,霓虹燈在人防工程改造的通道裏閃爍,火鍋底料的香氣與地鐵的轟鳴聲交織。
這裏沒有高端商場的奢華氣派,卻藏著最線 元的導購在茶百道買奶茶,寫字樓白領在便利蜂解決午餐,中學生在精品店挑選生日禮物 ——地下商業的繁榮,某種程度上是消費市場的 應激反應,是商業地產在電商衝擊下的無奈突圍。 當首層的玻璃幕牆映出的不再是購物者的身影,當自動扶梯的主要功能變成輸送食客往返地下,中國的購物中心正在經曆一場靜默的 地心化革命。B1、B2 層的熱鬧,是消費理性的勝利,也是傳統商業的悲歌。 那些曾經承載城市商業夢想的空間,正在褪去 高端消費 的華麗外衣,露出 民生服務 的樸素本質。或許正如商業史學家王笛所言:當商業地產的價值錨點從 櫥窗裏的夢想 退化為 舌尖上的剛需 ,或許正是消費理性回歸的時代注腳。 當購物中心的地上部分逐漸成為城市景觀的點綴,地下王國的燈火卻照亮了消費市場的真實模樣 ——那裏沒有詩和遠方,隻有人間煙火,以及商業最本真的生存邏輯。九遊娛樂九遊娛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