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大別山,蒼翠欲滴的群峰間,革命烽火與綠水青山交織,曆史回響與時代脈搏共鳴。熾熱的夏日,黃岡大地正奏響一曲動人心魄的“紅綠交響曲”。 在紅安七裏坪長勝街,遊客戴著VR設備“穿越”回1931年的戰場;麻城龜峰山的星空下,近千人齊唱《映山紅》,歌聲穿透雲海;英山陶家河的茶園裏,職工療休養團隊在采茶間隙聆聽紅二十五軍的故事。 這個承載28年紅旗不倒傳奇的革命老區,正以紅色文旅融合為畫筆,以“紅綠拚盤”為底色,在新時代的畫軸上勾勒出“赤黃紅”三色交織的壯美畫卷。 巍巍大別山,重巒疊嶂間,458公裏紅色“天路”(大別山紅色旅遊公路)如一條搏動的血脈,串起紅安七裏坪的青石板、英山牛背脊骨的彈痕、陶家河戰役的硝煙記憶。 這條投資13.89億元的“天路”,將紅安、麻城、英山等七縣市的38處紅色遺址串珠成鏈,讓深山裏的天麻、茶葉沿著公路走向全國。英山段的牛背脊骨山,當年紅軍激戰的彈痕仍清晰可見,如今遊客可徒步長征步道,在海拔近千米的驛站裏,通過數字屏觀看《陶家河戰役》全息影像。 在黃州區陳策樓鎮陳潭秋故居,群演版紅色小劇《回信》正在上演。7名當地村民用一張桌子、兩把椅子,演繹陳潭秋寫給三哥的“托兒家書”。當“陳鵠”喊出“香蕉视频一区在线观看也會把這份忠誠一直傳承下去”時,台下觀眾淚光閃爍。這部由群眾自編自演的小劇,今年以來已在景區演出50餘場。 黃岡創新“小劇+”模式,將《長江邊的婚禮》《大別山上七枝花》等14部紅色小劇植入景區、社區,在多彩旅遊路、景區上演900餘場,服務觀眾超50萬人次;麻城龜峰山的“村K大舞台”,將《十送紅軍》改編成互動舞蹈,遊客在遊戲“搶糧食”中感受蘇區軍民魚水情;英山長征公園的《姐兒》小劇,把紅二十五軍戰士與當地姑娘的革命情誼搬上舞台,演出結束後,觀眾可參與手工編製草鞋,體驗紅軍長征的艱辛。 紅安縣推出的“亮劍紅娃”“銅鑼小子”等文創形象,在2025年湖北紅色文創展上成為爆款。這些融合將軍文化與現代動漫元素的IP,衍生出盲盒、T恤、數字藏品等50餘種產品,帶動20餘家企業參與創作。 紅安縣以“中國第一將軍縣”為核心IP,打造“黃麻驚雷起義風暴線”“百位將軍英雄體驗線條精品線年上半年,僅紅安就接待研學團隊超500批次,“鐵血紅安行”研學品牌帶動當地餐飲、住宿消費增長35%。在七裏坪革命舊址群,孩子們穿上紅軍服,用VR設備體驗“飛奪瀘定橋”,研學導師將物理課程中的杠杆原理與革命戰爭中的工事構建結合,讓知識傳授與精神傳承同頻共振;7月11日下午,湖北第二師範學院“互聯網美德家養成計劃”誌願服務隊師生一行懷著崇敬之心,赴羅田縣勝利鎮開展紅色尋根之旅。通過瞻仰活動,隊員們深刻體會到“大別山精神”的磅礴力量;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英山園區,“網絡推介官紅色印跡之旅”的年輕人編製草鞋、重走長征路、品嚐“得勝餐”。 更令人矚目的是“赤黃紅”國際精品旅遊線路的打造。這條串聯武漢、黃岡、黃石的線路,將黃鶴樓的曆史厚重、黃岡的紅色基因、黃石的工業文明有機融合。2025年五一期間,該線%,小紅書上“赤黃紅打卡攻略”相關筆記超10萬條。 紅色旅遊公路如金色絲帶,串起38顆紅色“珍珠”和英山千畝生態茶園、羅田天堂寨、麻城龜峰山杜鵑等綠色明珠。遊客車行山巔,雲霧翻湧,窗外是杜鵑花海與紅色驛站相映。 麻城龜峰山的夏夜,正上演著“冰火兩重天”的奇觀。白天,遊客在海拔1200多米的“龜頭”觀景台感受雲海翻湧,平均氣溫比市區低8;夜晚,關口坳露天劇場變身紅色舞台,《飛奪瀘定橋》互動遊戲讓遊客在歡笑中流汗。景區負責人介紹,“村K大舞台”開幕後,周末客房預訂量增長200%,周邊農家樂推出的“紅軍餐”——紅苕飯、南瓜湯、野菜粑,日均銷量超千份。 紅安縣推出“夜遊紅安”計劃,在黃麻紀念園紅秀劇場,沉浸式實景劇《我和我的紅安》座無虛席。觀眾佩戴智能手環,隨著劇情發展感受“槍聲”震動、“炮彈”熱浪。演出結束後,遊客可步行至長勝街,在“蘇維埃貨幣”主題夜市品嚐美食。 英山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入選湖北省首批職工療休養基地,創新“紅色鑄魂+綠色養心”模式。療休養者白天重走紅軍路,在千畝茶園體驗采茶製茶;夜晚觀看紅色小劇《姐兒》,劇中紅軍戰士與當地姑娘的淒美愛情,讓不少觀眾落淚。園區負責人陳林介紹,基地今年已接待療休養團隊100餘批次,帶動周邊民宿增收70%,當地茶企推出的“紅軍茶”禮盒,年銷售額突破500萬元。 黃州區陳策樓鎮打造“紅色研學起點站”,推出“陳潭秋故居+幸福怡景田園綜合體”線路。學生白天在故居參與“紅色小課堂”,用AR技術“複原”陳潭秋起草黨章的場景;下午到田園綜合體露營、垂釣,在星空下聽老黨員講述“兩彈一星”元勳事跡。 英山縣將紅色元素融入康養美食,推出“紅軍藥膳”——用茯苓、天麻等中藥材燉製的“得勝湯”,搭配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旁種植的有機蔬菜。在陶家河鄉“紅嫂農家樂”,遊客可親手製作紅軍幹糧,聽店主講述當年村民為紅軍送糧的故事。這種“美食+故事”的模式,讓英山鄉村旅遊人均消費提升至380元,較去年增長28%。 紅綠融合勢頭強勁。今年五一期間,全市接待遊客487.86萬人次,同比增長24.62%;旅遊綜合收入25.19億元,同比增長26.87%。一條融合紅色信仰與綠色生機的文旅新路,正釋放出巨大的經濟與文化能量。 如何讓大別山28年紅旗不倒的精神密碼,穿越時空直抵人心?黃岡的答案是:讓守護有力度、表達有銳度、傳承有溫度。 守護,是莊嚴的承諾與堅實的行動。近1.3億元資金注入,讓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等34處重要文物重煥光彩。 表達,是青春語態與創意賦能。東坡廟會“三寶”化身“亮劍紅娃”“銅鑼小子”“小小紅雀”“閃閃的紅星”等潮萌IP形象;“董老手跡”“蘇維埃貨幣”等元素進入文創庫,30餘家企業參與創作。湖北紅色文創展、旅遊商品大賽等活動,讓紅色記憶以可親可感的方式走進千家萬戶。 傳承,是直抵心靈的講述與跨代對話。黃岡市博物館金牌講解社教團隊自編自演《紅色序章:張行靜和一本書》《跨越時空的回信》,將曆史轉化為直擊心靈的舞台藝術。 在英山長征公園、在紅安七裏坪,青年幹部與網絡推介官們通過編製草鞋、品嚐“得勝餐”、觀看紅色情景劇,沉浸式觸摸曆史的肌理與溫度。 麻城龜峰山的“村K大舞台”,將《十送紅軍》改編成電子舞曲,吸引大量年輕遊客。在“炸碉堡”互動遊戲中,年輕人組隊用體感設備投擲“手雷”,獲勝者可獲得印有“革命薪火傳承人”的證書。景區數據顯示,參與活動的遊客中,18—25歲群體占比從去年的12%提升至35%。 在紅安縣革命數字博物館,遊客可通過全息投影與虛擬講解員“小紅”對線位將軍的傳奇人生。館內的“時光隧道”用360度環幕展示黃麻起義全過程,當虛擬的起義軍戰士“衝出”屏幕時,孩子們情不自禁伸手相握。 英山長征公園將紅色教育與生態保護結合,在紅軍步道沿線設置“生態觀測站”,遊客可通過望遠鏡觀察林麝、白冠長尾雉等珍稀動物,研學導師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革命年代的“軍民魚水情”相類比,讓紅色教育更具生命力。 “以細節說服人,用故事感染人,根據身心特點提高教學水平,紅色教育才能入腦入心。”英山縣金鋪中學高級教師陳榮軍說出心裏話。據統計,黃岡推動紅色資源融入“大思政課”,物理課講航天知識結合“兩彈一星”元勳事跡,生物課融入偉大抗疫精神,上半年紅色研學接待超500批次。 VR技術讓曆史觸手可及,紅色小劇在夏夜唱響,療休養經濟與生態保護同頻共振。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胡曉燕告訴記者,黃岡以“紅綠拚盤”為底色,巧繪“赤黃紅”畫卷,奏響“赤黃紅”三色交響,書寫文旅融合新篇章。九遊官網app九遊官網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