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餐飲行業的快速發展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中餐連鎖企業開始引入炒菜機器人以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肖夏在成都的報道,投身餐飲行業多年的譚海林發現,今年很多連鎖餐飲企業紛紛拜訪炒菜機器人公司,尋求技術解決方案。 國內第一台針對中餐的炒菜機器人於2006年問世,此後近20年來,科技公司、高校院所和烹飪學院紛紛投身其中,各類炒菜機器人層出不窮。小米、蘇泊爾、九陽等知名品牌更是將炒菜機器人送進了大眾的廚房。然而,當下最急需炒菜機器人的還是餐飲門店。綜合世界中餐業聯合會、歐睿國際、紅餐產業研究院等不同機構的數據,2024年國內各類中餐的門店總數在400多萬家到600萬家之間,對應的是數萬億元的龐大市場,且近年市場規模還在持續增長。 消費者未必知道,很多中餐連鎖的“大廚”已經是炒菜機器人了。去年底在港股上市的小菜園在國內有660多家門店,從2023年開始在部分門店用上了炒菜機器人。小菜園在招股說明書中明確表示,上市募集資金中預計將用1億元采購2000台炒菜機器人,一台單價5萬元。門店數量都已上千家的鄉村基、老鄉雞,近年也開始引入炒菜機器人。海底撈幾年前就有70多家門店用上了自動配鍋機,香天下火鍋在國內一些門店也將炒飯工作“外包”給了機器人。 根據中國飯店協會的《2024年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餐飲企業的淨利率中位數是5%。引入炒菜機器人後,人力成本可以大幅降低。例如,黃天勇打造的“秋金小炒”品牌,在全國門店最多時超過700家。2019年,黃天勇開始研發自己的炒菜機器人,兩年後“秋金小炒”用上了炒菜機器人,並開始在全國拓店。按其說法,無論是人工還是機器炒菜的門店,都是盈利的。使用炒菜機器人的門店,人力成本下降了40%,出餐速度也從以往5~10分鍾縮減為2~3分鍾,同時廚房麵積壓縮了30%。 盡管炒菜機器人在商用領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家用產品仍麵臨諸多挑戰。黃天勇認為,當前炒菜機器人還處於商用驗證和優化階段,家用產品前期缺少足夠多大眾使用的檢驗。“要經過足夠充分的商用、具備普遍盈利性後,後端的設備製造成本才會迅速下降,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後,炒菜機器人才適合在家用場景普及。” 隨著人口結構變化和老齡人口占比提升,未來年輕廚師緊缺的局麵隻會越來越明顯,機器代替人工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國家特一級烹調師、四川省級川菜非遺傳承人張中尤認為,機器化、智能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炒菜機器人會替代一部分基礎的烹飪工作,但真正的傳統烹飪技藝傳承,還是要靠人來做。 |